42

黄石市两化融合认定时间流程,2024年项目奖补情况

2022/8/24

黄石市企业想认定两化融合的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了解一下认定的时间和流程以及黄石市给予哪些奖励政策,有问题或者需要认定申报的可以找小编咨询。

代理免费咨询热线:15656027219(微信同号)

分公司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茅店山西路创星汇科技园A468

即日起,注册卧涛网,2024年开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十年高企申报经验,全国代理统一价格19800元,更有持续更新最新各归口补贴政策,一手政策消息随时掌握!

(卧涛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代理、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体系认证等。分公司:南京、安庆、苏州、宿州、武汉

一、黄石市两化融合认定奖补

对纳入国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的企业给予 10万元一次性奖励,实现达标的企业给予 20万元一次性奖励(政策支持: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

1、阳新县两化融合认定奖补

对获得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2、西塞山区两化融合认定奖补

对纳入国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的企业给予 10万元一次性奖励

3、铁山区两化融合认定奖补

对纳入国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的企业给予 10万元一次性奖励

4、大冶市两化融合认定奖补

深入实施两化融合,对当年经国家、省、黄石市认定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奖励;对纳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井达标的民营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

具体政策当年通知为准

二、黄石市两化融合认定时间及流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限期为三年,认定流程简介如下。

1贯标筹备

指派专人统筹项目策划与实施,组建项目小组,筹备项目启动前相关工作:制定两化融合贯标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两化融合服务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

2召开贯标启动会

召开全员会议,任命管理者代表,宣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目标与计划,明确阶段性任务及各方人员职责,统一全公司思想,凝聚共识。

3两化融合宣贯

由两化融合服务机构提供两化融合标准宣贯,解读两化融合发展趋势与现状,并进行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培训,深化公司全员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解。

4两化融合水平评估

在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进行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对标同行及全国企业,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及两化融合现状,寻找问题,深入探讨突破口,汇编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报告。

5企业管理现状调研

对照两化融合国标要求,梳理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组织架构等信息,立足于企业战略,通过调研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各方面情况与问题。

6两化融合差距分析

立足于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及企业管理现状调研结果,综合诊断企业两化融合基础,明确企业两化融合需求及目标,为下一步制定管理体系阶段性任务奠定基础。

7范围与边界策划

从组织单元、经营区域、业务活动等方面去界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的范围与边界。

8体系文件策划

总体策划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框架,明确两化融合方针及贯标所需涉及的过程、资源投入、职责,列出相应文件清单,初步判定体系文件策划的全面性及符合性。

9其他事项安排

根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的要求,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文件与资料,系统整理与分类归纳,必要时提供两化融合文件编写培训及文件使用培训。

10体系文件编写

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的内容进行文件编写,落实体系文件框架及内容要求,输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四级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记录表单。

11体系文件评审修订

组织公司部门管理者进行体系文件评审,包括预期目标是否实现、职责分工是否满足实际需求、业务流程是否符合公司运营规律等,确保体系文件落地可行、科学有效。

12体系文件审核发布

体系文件评审修订后,文件终稿需交由企业管理层领导进行审批确认。确认无误后便可正式发布。

13试运行筹备

由企业管理层组织试运行动员大会,部署试运行工作任务,针对不同的部门及岗位进行相应领域的培训,指导体系文件应用及操作,确保体系制度能平稳落地。

14体系试运行

将两化融合体系文件投入企业管理应用,试运行3个月,通过日常监控和考核,了解体系文件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15试运行整改

针对试运行的情况,在服务机构指导下,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不适用文件及表单进行优化调整,旨在满足企业管理实际需要及两化融合国际标准要求。

16内部审核

组建内审员团队,制定内审计划,开展内部审核评估工作。针对内审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审核结果分析,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持续跟踪。

17管理评审

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评审,对体系建设与运行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实施改进措施效果验证,确保管理体系适应性、有效性、充分性。